于谦有多牛?如果不是他力挽狂澜,明朝276年的历史大概只剩零头
在卞毓方这位作家写的《文天祥千秋祭》里头,他用“在狂澜快倒的时候给拉回来,在大楼要塌的时候给撑住”这样的话,来描述民族大英雄文天祥的骨气和所做的贡献。
但现实真的挺狠,文天祥这人吧,硬气得很,死活都不低头,可到头来,他的下场还是挺惨的:他拼死拼活想撑起来的南宋朝廷,最后还是宣布玩儿完了。文天祥豁出命去,也没能真把南宋这座大楼给扶稳。
过了一百多年之后,真的有那么一位民族大英雄,他完全实现了这样的壮举,他就是咱们说的于谦。
从秦始皇那会儿起,他一口气打下了整个中国,建立了头一个统一的大王朝。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里,封建王朝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,咱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,正好说明了“世道总是这样,分久了就合,合久了就分”。
封建王朝统治咱们中华大地两千多年,这期间,真正一统天下的朝代也就那么十二个。它们依次是秦朝、西汉、新朝、东汉、西晋、隋朝、唐朝、武周、北宋、元朝、明朝和清朝。
说起来这九个被认为是大一统的王朝吧,其实北宋真不能算其中一个,也就勉强凑个数。那时候,跟北宋一块儿在咱中国这块地上站着的,还有挺能折腾的西夏和比西夏还猛的辽国呢,更别说西南的大理和宋朝没守住、丢了的交趾那块地儿了。
在另外那11个统一了整个国家的朝代里,秦朝和隋朝都只在位了两代皇帝就垮了,统治时间也就几十年。新朝和武周更惨,连一代皇帝都没坐稳就消失了,再加上它们得到政权的方式不太正当,所以存在的时间短得人们都差点忘记了。还有那个最让人瞧不起和生气的西晋,也就历经了四任皇帝,50多年就没了。
说起来,咱们中华大地上,真正能够一脉相承,历经好几个世纪,代代相传的大一统朝代,就那么几个,西汉、东汉、唐朝、元朝、明朝、清朝,加起来也就六个。
两千多年来,不管是哪个时代,人口都是好几千万甚至好几亿。这么一大片地方,文化又那么悠久,技术也挺先进,但奇怪的是,真正能统一全国,还维持上百年稳定的朝代,竟然只有六个。
说起来,中华文明的历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那就是开创基业不容易,但要想守住这份家业,那更是难上加难。
秦始皇特别厉害,他打下了整个天下,把各个地方都统一起来,建立了咱们中国头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。不过呢,他的王朝没像他想的那样,能一直传下去千秋万代,结果只传到第二代就没了,总共就存在了那么几十年。
西晋王朝是司马家族搞起来的,可他们真的让人没法恭维。说它是中国王朝的耻辱,那是一点都不为过。就那么短短的五十来年,就被胡人打得一败涂地,没办法只能跑到南方去,成了个割据一方的小朝廷。还有北宋,文化治理上那是顶呱呱,但碰到金朝来攻,也只能逃到江南去,把北方的地盘都给丢了。
在历史上,有好多大一统的朝代,它们的统治都碰上过大问题,眼看就要缩到一小块地方,甚至可能就没了。就像西汉时候的七国之乱,西晋的八王之乱,唐朝的安史之乱,元朝那就更别提了,乱得没停过。说到明朝,朱元璋打下的那片江山,也是南北一统,可它也一样遇到了不少麻烦。
1449年8月份的时候,明朝的第六个皇上,就是明英宗朱祁镇,他被身边的一个叫王振的太监鼓动,带着明朝最厉害的二十多万大军,自己亲自出征。他的目的就是要搞定在北方一直威胁明朝的蒙古瓦剌部落。
可是,那位明朝皇上,虽然爱出风头,但实际上既不懂打仗也没点自知之明,结果在土木堡那里被瓦剌的军队给偷袭了,20万明朝的精兵强将几乎都报销了。就连明英宗皇帝自己,也被蒙古人给抓走了,这事儿简直太丢人了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,要说英宗被抓只是面子上的问题,那20万明朝的精兵强将全军覆没,简直就是把明朝逼到了生死一线,命悬一线的地步。
朱元璋打下的江山,朱棣接着守,但他们那支20万的精兵强将被打散了。这样一来,明朝虽然地盘大,但能打硬仗的军队就差不多了。而且,明朝还有个规矩,就是重兵都放在京城,地方上的兵少得可怜,战斗力也不行。这样一来,京城外的军队就剩下些老弱病残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当那二十万最厉害的主力部队被瓦剌打败后,紧接着,好几万瓦剌军队朝着首都北京猛攻过来,大明王朝这下子可真是走到了悬崖边上,面临着存亡的大关头。
皇上被抓,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京城里头就剩下几万打了败仗的士兵,这局势真是糟糕透顶。朝堂上那些大臣们没了主心骨,乱得跟菜市场一样,争个不停。还有人提出来,说要效仿北宋,往南边跑,找个角落躲起来,避开瓦剌的大部队,好保住自己的小命。
就在大伙儿争论得脸红脖子粗,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,兵部侍郎于谦突然站了出来,他扯开嗓子大喊一声,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和巨大的压力,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。这个决定对明朝来说是最好的选择,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非常危险的:那就是死守北京城。
说起来喊口号挺容易,但咱们得琢磨琢磨,凭啥能保住北京呢?想想看,中国这几千年来,发生了好多惨痛的例子,都说明了一个问题:要是中原的城池被敌人给攻陷了,那城里的老百姓和那些当官的,下场肯定特别惨,整个城被屠城的事儿,也不是没发生过。
那些草原上的民族,他们只信自己的弯刀和快马,对城里的人根本不会有半点同情心。他们只会抢走人家的老婆孩子,夺走财富,而那些曾经很牛气的建筑,最后就只能变成一堆破烂石头了。
那些明朝的大官们,早就功成名就了,心里头清楚得很,要是北京守不住,他们可得遭大殃。因此,于谦做出的那个决定,简直就是把自己摆到了所有人的对立位置。
说起来,对大多数人来讲,往南跑确实是挺没面子的,但丢的是明朝的脸,是明朝皇帝的面子。这些大臣们哪怕跑到南边,还是地位很高,手里握着大权,照样能享受荣华富贵。而留在北京呢,那就不一样了,得承受巨大的压力,冒着很大的风险,说不定还会国家没了,家庭也毁了。
于谦接下来的做法,简直是把自己往绝路上推。为了保住北京城,皇帝不在,没了领头羊,他一边忙着布置防守,一边干脆立了个新皇帝。这么做就是为了表明,他们抵抗到底,绝不向敌人低头的决心。
大家都说,就像鸟儿没头飞不起来,蛇没头动不了一样,明朝那时候,朝廷里乱糟糟的,没个领头羊,最缺的就是个能挑大梁、拿主意的人。按照那时候的规矩,这个人只能是皇帝。
因此,于谦想着瓦剌可能会拿被抓住的明英宗来吓唬明朝,另外,他也想让大伙儿心里有个底儿,就决定让明英宗的弟弟来当新皇帝。这位新皇帝,就是大家熟知的景泰帝。
随后,于谦压根儿没把自个儿的性命当回事儿。他一边儿铁了心要收拾掉王振那些坏蛋太监,跟太监集团彻底翻脸,一边儿又赶紧忙活起来,准备对付马上就要打过来的瓦剌军队。
有些人可能就是生来就有领导才能,就像几百年后的毛主席那样,于谦也是这样一个人。他虽然是个读书人,从来没有亲自领兵上过战场,但他在军事方面又一次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。
情况万分紧急时,于谦做的每个决定,几乎都挑不出啥毛病。他一边下命令让各地的军队赶紧来京城帮忙,一边让人马不停蹄地赶制武器,还对留在京城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。同时,他还想办法在短短几天内,把通州那几百万斤的粮食都运到了京城,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。而且,对于瓦剌的进犯,于谦心里也早有了打算。
仔细琢磨了蒙古骑兵和明军的强项与弱点后,于谦下了个挺有魄力的主意:不跟敌人在野外硬碰硬,而是想办法让瓦剌的兵马往京城冲,好好利用明军休息充足和城墙结实的好处,把敌人给打退。
不过,虽然守城有不少好处,但它其实也是最冒险的办法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守城这边,只要被攻城的敌人成功一回,那就全完了,哪怕他们之前失败过100次也没用。
北京这个地方,在政治上那可是重中之重,能不能保住它,对明朝来说就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,所以说,于谦做的那个选择,真的是挺有魄力的。为了让明军士气高涨,于谦还想出了在街巷里头跟瓦剌大军硬碰硬的招数。
于谦那种特别倔的性子,还有面对危险也不慌张的指挥,再加上他出色的打仗本事和合理的战斗计划,最后,这场可以说是绝境逢生的北京守卫战,明军赢了,就这么结束了。
这说白了,就是明朝成立六十多年后,头一回碰到了关乎存亡的大危机。亏了于谦他顶着压力,坚持己见,指挥得当,这才让明朝挺过了那段最苦的日子。
从那以后的两百年里,明朝的京城就没再被敌人直接攻打过了。明朝这个统一的大王朝,既没有龟缩在一小块地方,也没有垮掉。说白了,就是于谦干的这事儿,让明朝又多活了200年。
说说于谦在京城保卫战那会儿的表现吧,那可不是碰运气或者临时抱佛脚得来的。要知道,打从23岁考上进士开始,于谦在官场上就一直是个直肠子、清正廉洁、本事大的人物,跟那些老油条完全不一样。
其实啊,在于谦当上兵部侍郎之前,他因为性格刚直,当官又特别清廉,所以在官场里一直被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劲排挤。就因为这个,尽管他工作干得非常出色,老百姓也特别拥护他,但于谦还是在山西、江西、河南这些地方当了好多年的地方官,一直没能得到应该有的提拔。
不过就算是这样,活在复杂世界里的于谦,从来没有放弃自己,更没有跟着坏风气一起堕落。他一直都很积极,特别坚强,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。这么多年来,于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他就是那种能在乱环境里保持清白的人。
说起来,于谦在京城保卫战那会儿,可真是顶住了好多人的反对,硬是把局势给扭转了过来。他啊,一直都是个既能文又能武的高手,土木堡那事儿一出,京城保卫战就赶上了,但其实他一直都是这样厉害,不是靠那一仗突然出名的。
可是,就这么一位既能文又能武,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,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大官,当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以后,却遭到了“用完就扔”的待遇。
明英宗这家伙,差点把明朝给整没了,后来被瓦剌放回来,心里还憋着复辟那档子事。他就勾结了一帮子坏人,像石亨之类的,硬是给于谦扣上黑锅,把人给抓了。更过分的是,他们还在于谦拼死守护过的京城里,把于谦给宰了。
这位为大明王朝硬撑了两百年的牛人大臣,最后竟然混到这步田地,也难怪有人感慨“于谦一走,明朝的好日子也就快到头了”。
